公元846年3月21日,唐朝的皇帝唐武宗在极度痛苦之中挣扎,命危在即。吴宗心中牵挂自己的幼子,希望将帝位传承给他,但此时宫中权力已被宦官马元贽紧紧掌控。马元贽对武宗的叔叔——光王李怡,抱有极大的不屑,认为他性格软弱,难以担当大任,最终决意伪造帝命,立李怡为皇太叔,同时更改他的名字为李忱,任命他“勾当军国政事”。不久,武宗便带着未尽的遗愿离世,李忱也因此继位,成为唐宣宗,次年改元为大中,开启了大唐朝的新纪元。
当李忱登基时已年满37岁,作为前皇帝唐宪宗的儿子,他还是唐文宗和唐武宗的叔叔。身处于残酷无情的宫廷斗争之中,李忱之所以能够活下来,也正是因为他善于伪装,挺身而出的同时深藏不露。过去,他一心营造出一个软弱和愚钝的公众形象,成功让所有竞争者对此毫无警觉,成为大唐皇室中的“人畜无害”的代表。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李忱表面上的懦弱背后,实则隐藏着一个雄心勃勃的心灵。他在登基之后,迅速颠覆了之前的形象,在第一次朝会上就果断罢黜了拥立他的宦官首领马元贽,并将亲信宦官任命为掌管神策军的军事首领,这一举动标志着他开始掌控朝政大权。
展开剩余57%与此同时,李忱以坚定的决心罢免了宰相李德裕,结束了长达四十余年的牛李党争,为大唐朝的政局带来了清明的新气象。李忱广泛提拔年轻有为、作风清正的官吏,全面实施仁政,努力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这一系列举措逐渐恢复了大唐的国力。对于唐武宗时期极端的毁佛运动,李忱也采取了纠正措施,这使得历经波折的佛教再也无法对世俗的政治造成威胁。李忱的一系列改革不仅使得大唐焕发出新的生机,还使国家呈现出小康的面貌,历史上称之为“大中暂治”或“大中之治”。
在李忱的统治期间,运气似乎也特别眷顾他。在大唐复兴的阶段,西北地区的主要敌国吐蕃正陷入一起严重的内部纷争,无力有效控制河西走廊。正值此时,汉人英雄张议潮乘势而起,发起了反吐归唐的运动。他组织义军在河西走廊发起了起义,成功驱逐吐蕃军队,收复了河西走廊11个州的土地,最后亲自回到长安报捷,宣布河西走廊三千里的故土重归大唐。历史记载中曾这样赞美他的胜利:“克复河湟,拓疆三千里外。告成宗庙,雪耻二百年间。”
李忱创造的“大中暂治”无疑是晚唐黑暗时代中的一缕温暖阳光,成为大唐帝国即将落幕前的最后辉煌。然而,这一切的成就其实也只是依赖于李忱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正如历史所言,“人亡政息”,这种荣耀既不能持久,也无法被复制。
发布于:天津市驰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