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府兵制度逐渐瓦解的最主要因素是均田制度的崩溃。均田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确保承担兵役的士兵能够拥有足够的土地来维持家庭生计,并在被征召参战时自备武器和马匹等作战所需的费用。然而,随着唐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均田制度已经难以维持其原有的效果。武则天作为当时的统治者,理应为唐朝的衰退承担重要责任,唐朝第一次土地兼并的高峰恰逢其治世时期。在她的统治下,均田制度逐渐僵化并走向不可逆的解体。此外,武则天时期的财政问题和朝廷内部的官员任用不当,使得后来的唐玄宗不得不对已经陷入僵局的均田制度和府兵制度进行改革。
与此同时,流民问题的出现让李隆基在开元年间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于税收政策、赈灾措施以及人口安置的工作。武周时期因频繁的军事失利和割地而导致的经济困境,使得李隆基不得不四处开展征战,而地方官员的腐败与寒门士族的问题在这一时期反而不再是首要矛盾。可以说,在责任的分摊上,武则天和李隆基各有其份,否则即便唐玄宗早早去世,肃宗也将面临同样的危机与挑战,或许会在不同起义浪潮的冲击下崩溃。当时整个唐帝国的统治,仿佛建立在危如累卵的冰面之上,随时有可能破裂。
展开剩余71%毫无疑问,武则天对均田制度的破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武周的执政大幅推动了土地的兼并,这一点即使是在唐玄宗早期的英明之治下也只能得到一些暂时性缓解。李隆基一上任便开始抑制豪强,进行清理田税,通过半强制手段购买了一部分土地作为永义田,尽可能地抑制土地兼并的趋势。然而,武则天由于其篡位的政治背景,为了拉拢士族,任由土地大量低价出售甚至被无偿赠予,造成了均田制度的严重僵化。
皇帝本质上是高于性别的,其管理能力与性别并无直接关联。每个朝代都会出现一些导致国家衰败与动荡的皇帝,而在唐朝中,武则天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员。在后来的昏庸皇帝统治期间,这种危机开始逐渐显现。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系列举措可视为引爆这一系列问题的导火索,土地的兼并更是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武则天为了拉拢士族,放任土地的兼并,进而导致了唐朝府兵制度的崩溃,百姓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土地,这正是武则天所留下的治绩。唐高宗时期领土达到了顶峰,而在武则天统治期间,蛮夷势力却在河西地区肆虐,显示出她所宣称的军事成就的局限性。
评价一位皇帝的政绩,最直观的标准就是看他能否有效地控制土地兼并的趋势。武则天出于政治考量,优待士族,最终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加剧。在武则天时期,她尤其重用寒门和东部地区的人才,这引发了李唐的强烈清算与打压,对河北人也极为警惕,导致了上升渠道被封堵。随着矛盾的激化,冲突的爆发似乎在所难免。从武则天开始,矛盾已经变得不可调和,领土损失和土地阶级的崩溃问题显现出大规模的隐患,只等待后来的任何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来维持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而根本原因在于唐朝体制的脆弱,无法支撑太久。如果没有安史之乱的突发,或许唐朝早已分崩离析,而安史之乱的洗劫更是让这个王朝的统治体系遭受了重创。
安史之乱之所以能最终平息,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开放了募兵制度。唐朝虽然兵员众多,但缺乏忠于中央的将领。安史之乱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中央对武将集团的不再信任,导致如仆固怀恩这样的将领产生了逆反心理,连原本是中央军的朔方军也起义反叛。彼时,中央与武将之间的信任关系已岌岌可危,加之对于权术的游戏与治理无能,让唐朝能够延续如此之久变得更加不易。
发布于:天津市驰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